1一般如何认定交通肇事逃逸?认定交通肇事逃逸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将根据实际调查取证情况进行认定。哪些行为会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交通事故后逃逸的法律责任是什么?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详细了解一下如何认定交通肇事逃逸。接下来请看详细介绍。一、一般如何认定交通肇事逃逸?根据2000年11月2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三条的规定,逃逸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避法律追究的行为。具体分析如下:逃逸行为必须是交通肇事罪的前提条件。从事运输或者非运输的人员违反运输管理法律、法规,具有《解释》第二条第一项至第五项规定情形之一的,构成交通肇事罪。只有当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且为逃避法律追究而离开现场的行为,才能认定为逃逸。离开现场的目的一定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确认行为人是否逃避法律追究,要看主观目的。如在被告人王某负主要责任的交通肇事案中,被告人王某驾驶的重型汽车左侧与摩托车右侧发生刮擦,摩托车及其驾驶人(当场死亡)倒地,汽车左后轮碾压摩托车后轮。被告人王听到自己的车辆有异响,继续行驶20米后,停车查看车辆是否与摩托车相撞。虽然他在车后20米处发现一辆摩托车及其人员躺在地上,但由于没有发现其驾驶的车辆有划痕,他还是驾车逃离了现场。被告人王的行为是否属于逃跑。笔者认为,被告人王的行为属于脱逃罪。通过对本次事故责任的认定,被告人负主要责任,构成交通肇事罪;被告发现车辆发出异响后,停车后发现道路上摩托车和人的实际状态。所以他主观上应该是意识到了造成事故的可能性,但是他却驾车逃离了现场。从驾车逃离现场的客观行为看,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目的。以下两种情况不应认定为逃逸:(1)交通事故发生后,行为人已通过电话报警,因害怕被受害人亲属殴打而逃离事故现场。这种情况不应该作为交通肇事后逃逸处理。其目的是防止被害人亲属对自己造成人身伤害,而不是逃避法律追究;(二)有不可抗拒的原因,不可抗拒的原因消失,然后自首的,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如交通事故发生后,被告人张某立即要求其随行人员拨打120急救电话。急救人员赶到现场时,发现受害人已经死亡。此时,被告人张某也受了伤,其家属将其送往医院。到达医院后,其委托亲属向公安机关报案。这个案子不应该被认为是一次逃脱。二。如何认定交通肇事逃逸根据《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公安部70号令)》,“交通肇事逃逸”是指交通事故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追究,驾驶或者遗弃车辆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交通肇事逃逸的构成条件主要包括:行为人明知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即行为人在逃逸时必须知道自己的行为造成了交通事故,这是行为人的主观认识因素。交通肇事逃逸是指交通事故发生后,行为人逃避法律追究的行为。因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无责任而离开现场、报案后未尽到现场等待处理的义务、离开事故现场后弃车返回等八种情形,将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八种情况,如因acci而离开现场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者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2.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事故无责任,驾车逃离事故现场的;3.交通事故当事人涉嫌醉驾、无证驾驶,报案后未尽到现场等待处理义务,离开事故现场后弃车返回的;4.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至医院,但未报案,无故离开医院;5.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至医院,但给伤者或其家属留下虚假姓名、地址、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6.交通事故当事人在调查期间逃逸的;7.交通事故当事人离开现场,不承认发生了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应当知道发生了交通事故的;8.协商不成或者协商不成支付的补偿费明显不足的。交通事故当事人未留下真实信息,有证据证明其强行离开现场。以上八种行为都可以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追究肇事者的刑事责任。三。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法律责任我国法律规定了以下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法律责任: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2.《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身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3.《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交通肇事后当事人逃逸的,由逃逸方负全部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当事人故意毁灭、伪造现场或者毁灭证据的,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