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首先,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是逃避法律追究。其次,交通肇事逃逸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不能只理解为肇事逃逸,不是在事故发生后逃离(或未能逃离)事故现场,而是在伤者被送往医院后或等待交通管理部门处理。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一)现场概念在实践中,有些行为人在事故发生后并不立即离开事故现场,而是在将伤者送往医院救治后或者在等待交警部门处理的过程中逃跑。本案中,行为人既然选择了逃避,那么主观上就是恶性的。就危害结果而言,行为人的主观目的由交通事故的过失变为放任结果继续发生和逃避法律责任的任意性。因此,将伤者送医院治疗或者在等待交警部门处理期间逃逸,符合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构成,应当受到法律的严惩。(2)交通事故发生后未离开现场而逃逸,也可以构成逃逸。如果从字面上理解的话,逃避是指逃避某些事情。但在司法实践中,对交通事故后逃逸的认定还应包括两项必备内容:一是逃逸救助义务;二是逃避问责。只要一个人实施了其中一种行为,就符合逃逸的要件。因此,即使行为人没有离开现场,只要行为人没有对受害人承担积极的救助义务或者有推卸法律责任的故意,就可以认定为逃逸。(3)交通事故发生后离开现场,不一定构成行为人逃逸。行为人满足交通事故后逃逸要件的前提是行为人应当知道发生了交通事故,因为逃逸是直接故意的行为。如果发生交通事故,但行为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逃逸,但其主观上没有逃逸的目的,则不能认定为交通事故发生后逃逸。2018年交通肇事逃逸标准8种情形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者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2.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事故无责任,驾车逃离事故现场的;3.交通事故当事人涉嫌醉驾、无证驾驶,报案后未尽到现场等待处理义务,离开事故现场后弃车返回的;4.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至医院,但未报案,无故离开医院;5.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至医院,但给伤者或其家属留下虚假姓名、地址、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6.交通事故当事人在调查期间逃逸的;7.交通事故当事人离开现场,不承认发生过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其对该交通事故应当知情的;8.协商未达成一致或者协商不成支付的补偿费明显不足的。交通事故当事人未留下真实信息,有证据证明其强行离开现场。可见,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的案件还是很多的。这种行为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行为。发生交通事故时,当事人应及时报案,以免对受害人造成更大的伤害。以下六种行为不构成肇事逃逸。1.交通事故当事人对事故事实无争议,自行离开现场协商解决。达成协议并留下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后,一方反悔并报案;2.为及时抢救受伤人员,交通事故当事人在表明车辆和受伤人员位置并及时报案后驶离现场;3.交通事故当事人将伤者送至医院后,确因抚养需要暂时离开医院的
其次,交通肇事逃逸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不能只理解为逃离事故现场,也可以理解为事故发生后,伤者被送往医院或等待交通管理部门处理时的逃逸。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交通事故,属于其他特别恶劣情节: (一)造成二人以上死亡或者五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2)六人以上死亡,负同等事故责任的;(三)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法赔偿60万元以上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相关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交通事故后逃逸的人,尚未构成犯罪的,可以处以2000元以上的行政处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身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交通肇事逃逸是交通肇事罪的从重处罚情节。a .交通肇事后逃逸,已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b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延伸知识:一、交通肇事逃逸,一定要终身禁止驾驶吗?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驾驶证,终身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正确。注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驾驶证,终身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驾照没必要吊销,也有可能不吊销。二、交通肇事逃逸如何界定为犯罪?交通事故有下列情形之一,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一人死亡或者三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2、死亡3人以上,负同等事故责任的;3.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力赔偿30万元以上的。3.交通肇事逃逸后如何认定退保?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弃车而走,不等交警到场,应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即使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交通肇事后逃逸的事实已经成立,也不能因为后来的自首就否定当时的逃逸事实。但最终投案自首的行为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相关规定。虽然不能否定逃逸的性质,但不妨碍自首情节的认定。根据其自首情节,法院应当依法减轻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