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交通肇事罪逃逸情节如何认定?如果发生交通事故,正确的做法是报警,等待交警处理,确定责任。相反,逃离现场是不对的,甚至无视有人受伤的情况。想必很多人都想知道,交通肇事罪的逃逸情节如何认定?下面让我们来介绍一下边肖的作品。交通肇事逃逸情形的认定。1.交通肇事后逃逸的主观方面是行为人的主观动机。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动机一般是逃避救助义务,逃避责任追究。这种动机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交通肇事罪虽然是过失犯罪,但就逃逸行为而言,只有直接行为故意。因此,只有行为人知道事故的发生,并且有直接的逃逸故意,才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当然,在实践中,施暴者的逃跑动机也有其他表现,比如害怕被被害人亲友等围观者殴打而逃跑。这些人往往逃离现场,很快通过向领导汇报或报警接受法律处理。这种情况在司法实践中必须区别对待,因为从主观上来说,犯罪的恶意是很小的,是由于害怕当场发生后果而造成的。但毫无疑问,其逃逸行为是直接故意造成的。所以,无论如何,在逃逸时,行为人必须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造成了交通事故,具有直接的逃逸故意,这是行为人的主观方面。交通肇事逃逸犯罪情节的认定2。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客观方面。交通事故后的逃逸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从刑法理论的角度来看,确定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确定行为的客观方面。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是以最高法《解释》规定的五种情形为基础的逃逸行为。这就明确了交通肇事逃逸被规定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量刑情节。也就是说,如果行为人之前的行为未违反交通管理法规,或者虽有交通违法行为,但该违法行为与结果无因果关系,或者行为人在交通事故中仅负同等或次要责任,或者交通行为造成的结果未达到交通肇事罪基本罪的定罪标准, 或者负事故全部责任或者主要责任时只有一人受重伤,但不具有《解释》规定的醉酒驾驶、无证驾驶、无证驾驶等情形之一的。 交通肇事罪逃逸情节的认定3。交通肇事逃逸行为逃逸后的空间要件,即行为是否仅限于“逃离事故现场”。虽然人们在交通事故发生后并未逃离现场(其中部分人无法逃离),但在将伤者送往医院或等待交警部门处理后,因畏罪而逃离,主观上和客观上都符合交通事故发生后逃逸行为的构成,也应受到法律的严惩。在学术界,有学者认为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行为人主观恶性不深。因此,处理不宜过重,具体尺度宜宽不宜严,应当限制逃逸行为的时间和空间。综上所述,交通肇事罪逃逸情节的认定是:主观方面是行为人的主观动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动机一般是逃避救助义务,逃避责任追究;交通事故后的逃逸行为必须遵守法律。如果还有其他问题,可以登录官网,免费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