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交通肇事罪自首的认定标准自首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从轻处罚。罪犯自首是改正错误的表现。我国还有一句老话,知错能改很多,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自首的认定标准。下面就让边肖为大家带来交通肇事罪自首认定标准的相关内容。让我们来看看。1.交管部门规定向交管部门或其他公安部门投案自首的情形有:1。逃逸者主动向交通管理部门或者其他公安部门投案,如实供述犯罪事实的;2.逃逸者委托他人或者致电交管部门或者其他公安部门报案,等待处理并如实供述错误事实的;3.逃逸者在途中向交管部门或当地有关部门报案,等待处理。此外,根据规定,具有下列情形的交通肇事逃逸案件,认定为刑事案件,移交刑侦部门立案处理:行为人为了逃避法律追究,故意造成被害人伤亡的;行为人为了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藏匿或者遗弃在事故现场,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时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二、如何认定交通事故后的逃逸行为是主客观一致的行为,即行为人必须具备逃逸的客观和外在行为,同时必须具有逃逸的故意,明知发生交通事故而逃逸以逃避法律追究,这表明逃逸行为的心态只能是故意。如果他只有离开现场的外在特征,而没有逃逸的主观故意,这里就不能认定为“逃逸”。因此,需要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把握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首先,认为逃逸是有前提条件的,即行为人应当意识到事故的发生。如果行为人不知道事故发生,继续行驶,主观上没有恶意。在这种情况下,演员只是正常驾驶。所谓的“逃”是不能成立的。如果将行为人以逃逸论处,是典型的客观归责,无论从刑事立法的基本原则还是从司法公正的角度来看,都是不妥当的。当然,这里的“明知”并不要求行为人对所有细节都有具体的了解。只要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知道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可能性就符合要求。其次,逃避救助义务,进而逃避责任追究。一般来说,逃逸者不履行救助义务和逃避责任的动机是重合的。但在特定情况下,可能存在不逃避救助义务,但尽可能逃避责任追究,或者不履行救助义务但不逃避责任追究的单一动机。前者如A驾驶汽车,将受害者撞成重伤,然后尽快将受害者送往医院,但随后又走开。只要你有两个动机中的任何一个,即逃避救助义务和逃避责任,你就应该认为你逃脱了。交通事故后逃逸是指交通事故发生后,行为人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逸的行为。将“逃逸”的动机仅仅归结为“逃避法律追究”,不符合客观实际,而且如前所述,有违立法初衷。这在实践中有时会发生。交通事故发生后,行为人在事故现场被被害人亲属围攻,因害怕殴打报复而暂时避难,或因害怕家人殴打报复而将被害人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事后主动将其绳之以法。交通事故发生后,受害者亲属出于冲动的非理性愤慨,对肇事者进行殴打报复的情况并不少见。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的暂时逃避行为应当与逃逸相区别。在事故现场,肇事者因害怕挨打逃离了现场
施暴者将受害者送往医院急救,害怕家人为报复打他,他躲避了一段时间。事后,他主动将其绳之以法。行为人已经尽到了救助义务,但没有逃避责任,不能认定为交通事故后逃逸。三。交通肇事罪的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交通肇事罪有三个不同的刑级(量刑档次):犯交通肇事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判处15年的为少数)。重大事故1。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这里所谓的“重大事故”,是指根据《解释》第二条第一款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一)造成一人死亡或者三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2)三人以上死亡,负同等事故责任的;(三)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力赔偿30万元以上的。103010第二条第二款规定:交通事故造成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一)饮酒、吸毒后驾驶机动车的;(二)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的;(三)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部件失灵的机动车;(四)明知机动车无号牌或者报废而驾驶的;(五)严重超载行驶的;(6)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其他特别恶劣情节其他特别恶劣情节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 (一)造成2人以上死亡或者5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2)死亡6人以上,负同等责任的事故;(三)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法赔偿60万元以上的。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犯交通肇事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判处15年的为少数)。第六条交通事故发生后,行为人为了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并藏匿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获得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分别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